学风建设机构

学风建设机构:     
组长:校长吴朝晖
成员单位:组织部、宣传部、人事处、监察处、科研院、社科院、研究生院、本科生院、工会、学术委员会秘书处

 

详细...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先进典型

大道至简,大爱无言- -记我身边的老师朱位秋院士

编辑:admin 时间:2021年12月04日 访问次数:2219

他,师从力学大师季文美;他,首次提出与发展了随机激励的耗散的哈密顿系统理论,国际上首创了非线性随机动力学与控制的哈密顿理论体系;他,得到了四类能量非等分精确平稳解;他,打破了60年来只有能量等分精确平稳解的局面;他,被国际应用力学大师Crandall赞为“世界一流的研究者”。他,年近八旬仍战斗在科研一线;他,数年住医院照顾身患帕金森的结发妻子;他,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的心灵,他就是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朱位秋院士。

 

朱老师近照

 

恩师印象:大家风范,润物无声

 

来到浙大学习的这几年,我一直受到朱老师在专业上的直接指导。朱老师勇于探索、务实求真的研究作风深深影响了我。他以身作则,向我展示了学术大家的风范,是学生我毕生追求的境界。我作为一个普通的博士生,却能在日常和院士密切频繁交流,这是作为一个学生的荣幸,是很多人不曾有的机会。在朱老师的耳濡目染下,我对于研究之道有了一定了解,在这里要感谢朱老师对我的谆谆教诲。朱老师在专业领域的造诣自不必说,他为人质朴、平易、谦和,对待学生非常有耐心,总是循循善诱,原本复杂艰深的问题,他总能一针见血切中本质,经他一表述,问题也就清晰明朗了。

 

巅峰之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新是不竭的动力

 

这次教师节,我们几个学生一起探望朱老师,朱老师和我们谈笑风生,向我们诉说了他早年的学习经历以及如何一步一步走向学术巅峰的。

 

1961年,朱老师从西北工业大学本科毕业,成绩优异。而后,他选择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师从力学大师季文美,进行非线性振动的研究。

 

朱老师说,他对于非线性的深刻认识,就是在研究生阶段打下基础的。他说,那时他天天在图书馆看书,特别是有关非线性的书,以致于到后来,哪本书放在什么位置都已经清清楚楚了。

 

有一本书,对朱老师其后半个世纪的漫漫学术路有着关键影响。也就是这本书,将朱老师引入了国际应用力学的前沿领域,它就是Stephen H. Crandall写的《机械系统的随机振动》。Crandall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美国科学院与工程院院士, 国际应用力学大师。他在这本著作中对线性系统的随机振动做了一个系统的介绍。随机振动在当时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出现还不到十年,这意味着随机振动是一个新的领域,有巨大的研究前景,但又有着大量尚未解决的理论难题。然而,难题并没有让朱老师却步,反而更激发他的斗志,下决心要在新的领域闯出一片天地,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就是喜欢做新的东西、难的东西,尤其是别人做不了,我能做的东西。”

 

朱老师看了Crandall教授的这本书后,1980年就萌生了与Crandall教授合作的想法,通过与Crandall教授的通信,收到了去麻省理工学院访问的邀请。

 

朱老师与Crandall教授、MIT工学院院长等一起参加晚宴并合影,摄于1982年,右一为朱老师,右二为Crandall教授,左二为时任麻省理工学院工学院院长。

 

1981年,朱老师到麻省理工学院访问,当年在麻省理工学院艰苦奋斗的生活仍然让朱老师感慨良多,他说:“一方面是初到美国的新奇、陌生;一方面是巨大的心理压力。那个年代,国家还很困难,送一个人到美国学习不容易,万一做不出有用的东西来,就辜负了国家的栽培,所以绝大部分时间我都在工作、学习。”

 

后来,Crandall教授更是让朱老师起草了“随机振动”的综述。而这是国际应用力学界最有影响力的期刊Journal of Applied Mechanics为庆祝创刊50周年特邀当时国际应用力学领域最权威最知名的30来位力学家撰写综述合辑,Crandall教授负责“随机振动”的综述。朱老师说,Crandall几乎完全采用了他的观点。Crandall和朱老师合写的这篇随机振动综述最终发表在1983年的该杂志50周年纪念特刊上。另外,这本特刊所有作者中还有两位华人,一位是美国院士鲍亦兴先生,一位是生物力学创始人、被誉为“生物力学之父”的美国院士冯元桢。

 

还有一次经历,让朱老师的学术平台更上一层楼,也让朱老师在该领域有了更高的知名度。他说:“82年在东德的法兰克福,开了IUTAM(国际理论和应用力学联合会)关于随机振动与可靠性的讨论会,本来没有邀请我,我主动申请跟Crandall一起去。当时J.B. Roberts做了关于一个外激励下的单自由度强非线性系统的能量包线随机平均法的报告,他从物理概念出发推导平均方程,报告完后我起来发言,说我已经找到一个数学根据,就是Khasminski的定理,而且我们不光可以做外激的情况,还可以做参数激励与混合激励。会议休息的时候,会议主席就找到我,邀请我第二天在会议上报告一下刚才提到的内容。我报告完后,引起了很不错的反响,后来发表的这篇文章也被大量的地引用,美国一个教授写的专著《参激随机振动》有一整节引用了我的工作,从此以后,每次开随机振动方面的IUTAM研讨会,都会邀请我。”

 

 

朱老师在解释基本概念

 

我们几个学生在聆听完朱老师学术研究的经历后,感慨大师功成名就的背后,总有着无数的艰辛与努力,也感慨机遇的可遇不可求,但机会也总是给有准备的人。他让我们见识到了作为院士的学术水平,也让我们知道我们还有很多要学。

 

寻常生活: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相守是最浪漫的承诺

 

20069月,朱老师与历届学生欢聚一堂,学生们为朱老师举办寿宴恭贺老师七十寿辰。图为朱老师与部分学生合影。前排中为朱老师和师母。

 

作为院士的朱老师,应该是受人敬仰。但这么多年来,他依然保持着简约朴素、不事张扬的人生态度,他看上去就跟寻常百姓那样普通。朱老师的家里,堆满了书籍,就在这些书的包围中,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在朱老师的身边久了,受到他思维情绪的感染,有时候真的很难想象朱老师是近八旬的老人了,也许在从他和师母的日常相处中,我们才能体会到他丰富的人生阅历。

 

为了钻研科学,朱老师和师母结婚较晚,到30岁才结婚。朱老师和师母婚姻美满,伉俪情深,他和师母的感情,如涓涓细流、绵延悠长,几十年来,他们同甘共苦、相亲相爱、相濡以沫。师母不仅是朱老师生活上的好伴侣,也是他科研事业上的好帮手。朱老师在创作《随机振动》一书时,师母花了将近一年的业余时间誊写本书的全部手稿。十年前,师母不幸身患帕金森,腿脚走路不便,朱老师以极其耐心的态度帮助师母锻炼,扶着师母走路。特别是师母身体不好住院后,朱老师也住到医院去陪师母,在百忙之中仍抽时间照顾师母的饮食起居,仔细耐心,帮助师母积极康复。朱老师不管在学校开会到多晚,每天都会回到医院去陪师母。还有很多点点滴滴的小事,虽然没有轰轰烈烈,却也充满平平淡淡的幸福,随岁月而情不变,相知相守到白首。如果说他是高山,那么她就是流水,高山流水,知音相伴。

 

撰稿人:吕强锋、胡荣春、熊豪)

 

转载于“求是风采”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