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朱则杰(1956-),男,浙江永嘉人。北京大学中文系77级本科,苏州大学中文系钱仲联教授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是建国后第一位在浙江省工作的文学博士。现为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国际文化学系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朱则杰教授一直致力于清代诗歌研究,沉潜该领域三十余年,已出版著作《清诗史》、《清诗知识》、《清诗鉴赏》、《清诗选评》、《清诗考证》、《清诗代表作家研究》、《朱彝尊研究》等,发表论文约二百篇。朱则杰的治学态度,素以认真严谨著称,即使是对待本科教学,也同样秉承这种态度,所承担的各门课程评价接近全部优秀。
一走入朱则杰教授的书房,就能深深地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氛围。三面的墙壁都做成了高大的书架,书架上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各种与中国古典文学有关的书籍,有多册成套的,有陈旧发黄的,有精装出版的,甚至还有不少是老式的线装书。书虽然多,却都按照版式、内容有序地排列,丝毫没有半点的凌乱,而朱教授只是以“习惯了”来回答了笔者的惊讶和佩服。
采访过程中,朱则杰教授的言行举止,经历讲述,才让笔者真正感受到了作为一个学术专家的风范。朱则杰身上所具备的品质——执着、沉稳、严谨、诚实,正是其在研究领域做出杰出成绩的必不可少的品质。
执着——毕生致力清诗研究
朱则杰教授是从楠溪江畔走出来的温州学者。少小时在永嘉的溪边山上流连,采山果捉鱼虾,不知是否是田园美景和永嘉的耕读文化熏陶让他爱上了诗歌。出生在永嘉这个山水诗歌的发源地,朱则杰与诗歌的缘分似乎是冥冥中的一种注定。从楠溪江畔走进北大校园,得到众多名师的授业教诲。今天看来,他选定清诗研究方向矢志不渝乃至卓有成就,对后学也有许多启发。
朱则杰在大学求学期间,就感觉到清代的诗歌有许多优秀的作品,进而也发现有许多优秀的作家,然而课堂上教材中,对清代的诗歌介绍却很少,而且概括得多不得要领。再看看学术界,研究唐诗宋词元曲包括明清戏曲小说的很多很多,而研究清诗的文章却极少,著作更几乎等于零。这使他逐渐形成了填补空白的念头。
而他的老师们也有一种普遍的说法,文学史上的任何内容,即使它们本身毫无成就,但作为一种现象,也是应当有人去研究的——哪怕是总结出它们的失败教训,对后世也有一种借鉴的作用。朱则杰研究清诗的念头日趋坚定。
正是这种学术上的执着,让朱则杰得以投身建国以来首批博士生导师、苏州大学钱仲联教授门下,从硕士而博士。朱则杰对清诗的感情,真是一往而深。从1979年读本科二年级开始,他一直致力于清代诗歌研究,沉潜该领域三十余年,已出版著作《清诗史》、《清诗知识》、《清诗鉴赏》、《清诗选评》、《清诗考证》、《清诗代表作家研究》、《朱彝尊研究》等,发表论文约二百篇。特别是《清诗考证》,原为2010年度主持完成的同名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积累十余年,而从立项至结项仅半年,鉴定等级为“优秀”,结项后即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近年又参加国家《清史》修纂,承担其中《典志·文学艺术志·诗词篇》。这些研究成果,共同代表着目前清代诗歌研究的最高水平。
朱则杰可以说在用他毕生的力量为清代繁盛的诗歌文化正名。从开始投身于清诗研究,直到现在培育出一茬又一茬的青年力量继续为清诗研究的繁荣而努力。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执着精神,清诗研究正在逐渐由冷转热,而今的朱则杰也迎来了他学术生涯的丰收期。这是对一个执着学者的回馈。
沉稳——沉下心来做学问
学术研究首先应当沉得住气,尤其是对于研究文学的人来说。为了一篇论文,一个细节的推敲,往往需要查阅大量的书籍、资料、文献。只有有了真实可信的依据,才能对研究成果下正确的论断。这样的海量阅读和选取资料,没有耐心是绝对达不成目的的。任何研究都需要耐心与时间的抗争,朱则杰就特别反对在学术上急功近利的做法。
《清诗考证》的宗旨,在于专门针对清代诗歌本身和现有研究成果中的各种实质性问题,运用考证的方法对它们进行研究,使大量具体问题获得解决,也使现有研究成果更趋完善,从而为此后的清代诗歌研究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朱则杰从事该项目的研究,从1999年开始集中写作,一直坚持到2010年,前后延续十年有余时间,发表前期成果和阶段性成果九十余篇,最终成果达到上、下两册一百十万字,才成为一部比较有分量的学术专著。这在近年的学术界,的确相当少见。而与那种浮躁风气,可以说正好相反。俗话所说的“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在这项成果中得到了真正的体现。该成果目前已参评浙江大学第二十届董氏文史哲研究奖励基金教师优秀成果著作奖、浙江省第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所获都是一等奖。
朱则杰对待每一篇文章,每一个研究项目,都是以这样沉稳的心态来应对。2004年底,他通过招投标被选中参加国家《清史》修纂。《清史》修纂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标志性学术文化工程,也是建国以来最大的学术文化工程之一。朱则杰承担的《典志·文学艺术志·诗词篇》,至2009年5月才告完成,成果包括正文二十万字,资料长编六十万字。其前后历时,也长达四年有余。
严谨——考证翔实,言必有据
学术研究应当力求严谨,反对粗疏草率、造假抄袭。严谨也是朱则杰教授所倡导的优良学风之一,不仅仅是他本人,他对自己门下的学生也都这样要求,从而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朱氏文风”。
《清诗考证》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朱氏文风”。此书因其研究方法属于传统的考据学或者说“朴学”的范畴,本身就以严谨作为基本特色。全书大量订正现有清代诗歌研究成果中的各种疏误,理清清代诗歌本身的各种现象,都是通过细致的考证对问题进行考察,言必有据,决不空谈。
《清诗考证》内部的许多细节,也都需要严谨对待。
例如关于年份的表述。古代一般用年号纪年,或者用干支纪年。当今学术著作的写法,一般在年号纪年的后面加注一个公元年份。但是,假设年号纪年和所注的公元年份有一处笔误或刊误,那么读者就很难适从,不能判断哪一个才是正确的。因此,《清诗考证》全书,凡是遇到必须交代的年份,都采用年号纪年、干支纪年、公元纪年三者并出的方式。这样在一般情况之下,即使其中某一个出现笔误或刊误,也还有另外两个可以参照,从而起到“三保险”的作用。
再如关于引文出处的标注。过去注引文出处,一般只注到某书的卷次(原书仅有一卷或不分卷者除外)。而《清诗考证》无论对待哪一类引文,与卷次同时全部加注页码,线装古籍的页码还进一步注到a、b面。这在向来的学术著作中,不敢说绝无仅有,即使有也是极其少见的。它一方面确保了引文来源的可靠性,另一方面在治学的严谨上可以说达到了极致。
此外如对待成组的诗歌,《清诗考证》都会标明该组诗歌的总首数;如只引用其中的部分作品,还会相应标明所引作品在该组诗歌中所居的首次。这就为读者提供了检索、复核的方便,同时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严谨的治学态度。
《清诗考证》的这类做法,已经被学者总结成治学经验,发表在《光明日报》2012年11月27日第 13 版,标题就是《应该像这样规范学术著作——读朱则杰〈清诗考证〉》。
诚实——诚挚对待批评,杜绝学术造假
如今,有关学术造假的事件现今并不少见。但在朱则杰教授这里,以任何方式剽窃他人研究成果的行为都是绝对不能被允许的;同时,他也反对隐瞒自己学术论著中的各种错误,而对待他人对自己的批评也是报以诚挚的态度。
在《清诗考证》中,大量订正现有清代诗歌研究成果中的各种疏误,有些受到批评的同时代学者可能会因此产生不愉快。但事实上,朱则杰教授对其本人各种论著中已经发现的错误,同样坦率地在这里做了订正,绝不因私人的情感而加以隐瞒,对他人和自己的错误一视同仁。
对待他人的批评,朱则杰同样报以诚挚的态度。如有一名中文系本科学生写信指出朱则杰教授某本书中的一处错误,他经过重新考证之后,专门就此事写了一篇文章,检讨自己的错误,并向该同学致谢。这篇文章除了收入《清诗考证》以外,还特地在中华书局的《文史知识》杂志上发表。网络上有博客作者读到这篇文章,以《假如真诚遇见冷水》为题,盛赞该同学“真诚的举动”和朱教授“同样的真诚回报”,称两人共同“上演了当代学术交往中精彩的一幕”。
对待学术界他人的研究成果,朱则杰都在书中予以明确标示。《清诗考证》中凡是涉及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时,他从不伪装为自己的发现,而是通过“补记”之类的形式将发现资料的功劳完全归还了原作者。即使是自己指导的研究生乃至本科学生偶尔发现的点滴学术问题,也都在书中有专门的说明和交代。这与学术界某些抄袭、剽窃他人研究成果的行为,正可谓反其道而行之。
朱则杰教授“一丝不苟,谨慎从事,言必有据,不尚空谈”的治学态度得到学界专家一致肯定,其成果中“以深厚的国学功底、翔实的文献资料、严密的考据逻辑,解决了清诗研究领域大量悬而未决的问题,纠正了前贤今哲研究中的不少错误,并对某些创作现象进行了规律性的探讨总结,具有很强的原创性,得出了许多突破性的定论”,且“所下断论大多较为精当、平允,且多为一家之言”的学术成就更是颇得赞誉。相信先生诸多的杰出成果,与他所倡导的优良学风是不无关系的。
执着的精神、沉稳的心态、严谨的态度、诚实的原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当代学术界优良风气倡导者,为学术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引航前行!
采访小记:
满目的书籍,整齐的分类摆放,干干净净的书桌,电脑中有序的文件夹设置,从笔者走进朱则杰教授家中直到采访结束,每一个细节无不体现了先生严谨、沉稳的性格。学者就是这样炼成的,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都是他优良学风的体现。对待生活已是如此,更何况是对待学术研究。
数十年如一日的执着追求,潜心多年只为一项课题,一丝不苟严谨地对待每个论断,诚实地对待自己的错误和他人的成果。现在的学术界正需要这样的学者,让浮躁的学术氛围更多一点科学的态度和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