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风建设机构

学风建设机构:     
组长:校长吴朝晖
成员单位:组织部、宣传部、人事处、监察处、科研院、社科院、研究生院、本科生院、工会、学术委员会秘书处

 

详细...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先进典型

【优秀团队】悠悠汉语史,绵绵中华情

————记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

编辑:admin 时间:2014年05月22日 访问次数:2615

西溪且留下,书香满佳园。
雨季杭城,喧嚣深处,我们走访了一处寂静,一份大隐隐于市的平和——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
作为教育部全国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涵盖了全国重点学科中国古典文献学、浙江省重点学科汉语言文字学两个专业,其中古汉语、近代汉语及训诂学研究在国内外都有较大影响。中心主任为方一新教授,副主任为张涌泉、王云路、汪维辉教授。现有专职研究人员15人,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2人。
多年来,凭借对汉语史的深入钻研和共同奋斗,中心全体成员奋发努力,不仅出版了煌煌十一巨册的《敦煌经部文献合集》,也出版了《中古汉语词汇史》、《中古近代汉语词汇学》、《〈齐民要术〉词汇语法研究》等标志性成果。中心的系列著作“汉语史研究丛书”正在由中华书局陆续出版,引人瞩目。中心的学术刊物《汉语史学报》已连续3轮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集刊、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收录集刊、万方数据收录集刊等,在学界口碑甚好,影响广泛
汉语史指汉语发展的历史,通常分为上古汉语、中古汉语和近代汉语三大阶段,是现代汉语的源头和前身。为中华文明的传承立下了丰功伟绩的汉语和汉字,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从产生至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研究汉语发展史的传统性基础学科,中心老师孜孜不倦,深入钻研,为帮助国人更好地理解汉语的精髓,为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默默地工作,做出了杰出贡献。本文采撷的,仅仅是中心师生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之路上的些许花瓣。
 
秉承传统,传学术之薪火
要说中心最为显著的特色,必然是其代代传承不息的浓厚学风。
在西溪校区行政楼4楼的一间办公室里,中心主任方一新教授接受了我的采访。方老师娓娓道来:饮水思源,中心能有今天这样的成绩,离不开老一辈学者的悉心指导,姜亮夫、蒋礼鸿、郭在贻等先生严谨治学、勤奋钻研的执著精神,以及在传授研究方法上的独特理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人。
“老一辈学者对我们的启发式教学,令我们终生难忘。譬如他们教会了我们‘怎样读书’。”
“怎样读书”?难道读书也有门道和方法?这不禁令我心生疑惑。
这里的“读书”和一般的“读书”并不相同,更注重从书中发现问题,抓住要害,深入思考。
“一般的读书,往往是看过了,知道了,懂了,也就足够了,大都‘不求甚解’。而我们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就应当学会在读书中提出疑问,进而尝试对之进行解释,如果一时解释不了,就得深入查阅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分析查考,提出观点。”
比如对于古代文献中一种语言现象,包括特殊的语音现象,罕见的疑难字词,新产生的语法结构等,时常会引发好学深思的中心老师们的注意,他们广查文献,详加探讨,持续钻研,思索多日,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才有可能取得满意的结果。
正确的“读书”,让中心师生获益匪浅,提高了自己的科研素养。前辈广泛而系统的“启发式教学”,更为他们打下了坚实的科研基础。
严谨求实是中心另一优良传统。在中心内部,有这样不成文的约定:凡是从事某一方面的研究,应该力求把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了解透彻,在此基础上进行自己新的研究,不做重复劳动,更不掠人之美。有的老师不轻易出手,许多文章一再地修改、打磨,这样的学风也影响了学生。
老一辈传承下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执著、严谨,还有勤奋、好学。作为语言学门类中的基础学科,汉语史是要与老古董——古代的文献语言打交道,需要沉下心来,厚积薄发,“板凳甘坐十年冷”。中心的师生在勤奋、刻苦和好学方面,堪称楷模,西溪校区的行政楼,每天晚上,熄灯最晚的往往都是中心的办公室,走得最晚的往往是中心的师生。
除了老一辈积淀下来的优良传统外,现在,中心的传统更被添入了新的内涵。
《礼记》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中心成员深知此理,形成了良好的切磋交流氛围。
尽管中心成员研究方向不一,各有特色,为激发大家从多方面研究问题,中心会经常组织一些学术讲座、学术讨论课、学术沙龙等活动,鼓励不同研究方向的老师、同学互相探讨,开拓思维,激发创造力。
大气方能有大成。正因为治学的严谨、勤奋,厚积薄发,经过多年的辛勤耕耘,中心团队取得了丰厚的回报。仅以2011年为例,中心出版(发表)了一批学术论著,共计著作5部,论文28篇。
最近几年,中心先后获得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省政府优秀成果奖等多项奖励。
2011年,中心3位老师的论著获得浙江省政府第16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其中,王云路教授历时十多年,精心撰著的《中古汉语词汇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20101月),荣获浙江省政府优秀成果一等奖。此外,方一新教授《中古近代汉语词汇学》(商务印书馆,2010年11月)、汪维辉教授《汉语“站立”义词的现状与历史》(中国语文,2010年第4期)也分获浙江省政府二、三等奖。
中心张涌泉、许建平、关长龙三位教授主编的《敦煌经部文献合集》荣获新闻出版总署“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
中心张涌泉、汪维辉两位教授入选上海教育出版社“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丛书学者人选,两本选集均已出版。
中心方一新教授的专著《东汉疑伪佛经的语言学考辨研究》(与高列过合作),入选2011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批准号:11KYY001);该成果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东汉魏晋疑伪佛经的语言学考辨”的最终成果,鉴定结论为“优秀”。
中心青年教师史文磊博士以头篇的位置,在权威期刊《中国语文》2011年第6期上发表长文《汉语运动事件词化类型的历时转移》。
2011年,中心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申报中也获得大丰收,共有三个项目获得立项资助,其中方一新教授获重点项目,汪维辉教授、真大成博士分获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
中心历年申报、承担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的重大项目已经多达22个。此外,自2011年起,中心每年都拿出1520万元,面向年轻教师设立基地的自主科研项目,提出科研要求,与申报者签订合同,为在汉语史研究领域里潜心研究的年轻老师提供经费保障,使他们能沉下心来打造精品。
凡此等等,都在校内外乃至学界引起较大的反响,令人瞩目。
 
百年树人,育中华之英才
在中心采访时,我顺便到三楼的“汉语史古文献资料中心”去参观,只见一排排的书架,密密麻麻的图书,读书、查资料的研究生们动作很轻,生怕影响到他人。
谈到“树人”的话题时,中心资料室的秦佳慧老师眼里总是充满着欣慰与自豪。
“每天都有学生到中心来看书、借书,他们常常会向中心的老师们请教、讨论。”
浩如烟海的书籍,在学生们心中,总是那么地诱人,那么地令人着迷。字字句句,都是千年来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见证。
中心老师和同学们告诉记者,为能开拓视野,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能力,中心老师开设的学位课程会推荐参考书目,让研究生们预先阅读、学习,然后在课堂上组织讨论。通常的做法是,由老师向学生们推荐各种有较高参考价值的书籍,给同学们分配章节作阅读。几周后,同学们需要在课堂上交流阅读感受,提出个人见解。
通过阅读、思考,围绕学术问题,引导学生们进行思维的碰撞,以提升其思辨能力,这便是中心老师们创立“讨论课”的初衷。
从中心成立至今,毕业的硕、博士研究生数以百计,出站的博士后也有二、三十人。中心目前在读的有硕士研究生39人,博士研究生64人,在站博士后8人。对于这批在学术上“如饥似渴”的学生,中心不仅开设了诸如“讨论课”的活动,更给予他们更为宽广的平台和更高的起点。
开拓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中心长期派遣多名博士生到国外著名大学访学交流。如博士生王轶之被派往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习,博士生陈侃被派往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学习,博士生楚艳芳被派往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作联合培养,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开辟了新路。
中心按照教育部基地建设要求,本着开放性原则,每年都主办国际或全国性学术会议。2011年,中心与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联合主办了“汉语历史词汇与语义演变学术研讨会暨《汉语史学报》创刊十周年学术座谈会”。2012年10月,中心与中国训诂学会联合主办“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2年学术年会”。会议上除了海内外知名学者的报告、发言外,还会推出著名学者的系列讲座,为中心的年轻学子提供学习机会。更值得赞赏的是,中心主办的各种学术会议,都鼓励研究生们提交学术论文,积极参与,与专家学者交流、讨论。这既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也培养了他们的科研能力,促进了学术水平的提升。
从2007年开始,中心的学术期刊《汉语史学报》就入选CSSCI来源集刊,影响日见深远。《汉语史学报》以发现、鼓励年轻人成长为己任,除了每期都刊发一批国内各高校青年学者论文外,还专门开辟“研究生论坛”栏目,为硕、博士研究生的优秀习作提供发表园地,激发了他们从事科研的信心和决心。
中心还设有“丁邦新语言学奖学金”,已经评出了八届;这一奖金与人文学院的“胡百熙语言学奖学金”,获奖的多为在中心就读的硕、博士研究生,已经成为中心优秀研究生展示自己的平台。
正是在这般开放自由的学术氛围中,中心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杰出人才。中心博士生韩小荆的博士学位论文《〈可洪音义〉研究——以文字为中心》,荣获“2010年全国百篇优博论文”称号(此外,2005年,中心培养的张小艳博士也曾获得“全国百篇优博论文”称号);中心新留校的年轻老师真大成的博士学位论文《魏晋南北朝史书词语论考》,荣获“2010年全国优博论文”提名奖。
近几年来,中心多次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访讲学,希望能聚百家之长,论古今之道。
中心的学术委员会主任、我校兼职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蒋绍愚先生2011年春天来中心开设为期三个月的“汉语历史词汇学”课程。作为拥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等名衔的著名学者,蒋先生精心准备,认真系统的讲授,使中心师生获益颇丰。在此之前,我校客座教授、2007年度“永谦讲座教授”、台湾中研院院士,原香港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荣休教授丁邦新先生,也来中心系统讲授汉语方言语音研究课程,吸引了一大批慕名而来的校内外师生,其中,受惠最大的当然还是中心的研究生们。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而这些璀璨的育人成果,已然令中心的老师们倍感欣慰。相信中心今后仍将在育人之路上继续前行。
 
今训汇纂,集百家之精华
       在汪维辉教授办公室,汪教授向我介绍了汉语史研究中心的“十二五科研规划”。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中心的特大集体项目《今训汇纂》,这是中心集百年之研究、聚众家之精华而成的大手笔。
近百年来,汉语历史词汇的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就汉语词汇史研究而言,考释某一历史时期的词义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而从学术史角度回顾百年来汉语历史词语考释的成果,总结已有的研究方法,展望新的研究领域,是新时代赋予汉语词汇史研究的历史使命。为此,中心集合多方学者,正在倾力打造《今训汇纂》系列,汇合、纂集过去一百年来(19122011)学界对于各个历史时期汉语词汇的考释成果,全面体现此项研究工作的总体成绩,并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整合、考辨。按照年代划分,共计8个分卷。真可称得上是:百年成果,尽聚此书。
如今这一浩大的工程已经开始,已有6个分卷先后被批准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可以想象的是,当这些煌煌巨著逐一出版、在书架上陈列时,那种对于心灵上的震撼,将是久久不能平复的。
能有如此大气魄来承担起《今训汇纂》的工作,更是展现了中心成员“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豪情壮志。而这大气魄,也体现在中心的“开放性”上,体现在中心一直为之奋斗的学术精品打造上。
 
记者手记:偶然间走过中心三楼的“汉语史古文献资料中心”,内心宛如石入平湖,涟漪丛生。淡雅的油墨书香将空气中的潮湿味儿一扫而空。古典风格的门窗,累积如山的书籍,这里就是浙大汉语史研究中心,她在我心中就是神圣的殿堂。
我希望用“静”来形容这个地方。窗外落雨淅淅沥沥,窗内却是书页翻动的沙沙声响。“静”在心澈,“静”在执着,“静”在纯粹的梦想——要让中华文化光芒闪耀,亘古弥新!
在这里,你可以体味到悠悠汉语史的曼妙美丽;在这里,你可以感受绵绵中华情的浓厚醇香。喧嚣深处,书香款款,这里,是梦想飞扬的起点,更是令中华文化壮大发扬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