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风建设机构

学风建设机构:     
组长:校长吴朝晖
成员单位:组织部、宣传部、人事处、监察处、科研院、社科院、研究生院、本科生院、工会、学术委员会秘书处

 

详细...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先进典型

荣获“最美教师”!研究“低温”的他,用热情点燃学生心中之火

编辑:admin 时间:2021年09月10日 访问次数:3111

三尺讲台育桃李,一支粉笔写春秋

9月7日晚,庆祝第36个教师节暨

第四届浙江省“最美教师

发布会在杭举行

浙江大学教授邱利民荣获

浙江省“最美教师”称号



 

研究“低温”的他,

始终用热情点燃学生心中之火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他的故事~



 

人物名片:

邱利民,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浙江大学求是学院院长兼党委副书记,曾任竺可桢学院常务副院长、党委书记,能源工程学系副主任、能源与动力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等。邱利民长期专注于人才培养工作,曾获“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级优秀教师暨浙江省高校优秀教师称号”“浙江省三育人先进个人”“浙江省高校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和浙江大学三育人标兵等荣誉。领导的创新研究团队“低温之舟”荣获浙江大学研究生“五好导学团队”称号。2020年9月,荣获第四届浙江省“最美教师”。 

 

“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们’,新的学术‘马拉松’,我们一起出发!”5月18日一早,“低温FM830”开始广播啦。 

 

当天的节目主播、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低温之舟”课题组的博士生张瑞平同学端坐在书桌前,打开电脑摄像头,开始文献分享。邱利民教授和其他师生在各自的屏幕前一边听一边做着记录。从这一天开始,课题组坚持了十几年的读书分享活动在后疫情时代有了全新的形式。 

 

“这是我们的低温移动电台,目的在于进一步增强学术气氛,提升学生的学术能力,特别是信息素养、学术沟通和学术表达能力。”邱利民说,工作日每天一人,每次分享一篇文章,这样一年12个月不间断,至少可以一起学习240篇文献,五年就是1200篇。 

 

邱利民是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的博士生导师,同时也是浙江大学求是学院院长,还曾担任过竺可桢学院常务副院长。在学术上,邱利民一直跟“低温”打交道,但面对学生,他捧出的是一颗赤诚滚烫的心,20多年来如一日,用自己的光和热点燃学生心中的火种。


 


 



从“低温”走来,

将育人热忱洒满校园


 

1997年,邱利民博士毕业后留校工作。他最初的理想是成为和竺可桢老校长一样学贯中西、献身国家的教育家。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他的想法发生了变化:“没有任何一个伟大的教育家的目标是成为教育家,他们的目标都是当一名好老师。”选择从实处入手,做一名好老师,不仅给学生传授知识,更启迪他们的人生,也在与学生的不断相处和磨合中积累教育的经验。 

 

邱利民的实战地之一就是《低温原理》。这是一门面向能源学院大三学生的核心专业课,作为主讲老师,他一讲就是18年。课程不仅深受学生好评,也荣获了“浙江大学优质教学奖” 

 

这门课好在哪里,从一个作业可以窥见一斑。“对于课程论文,我们不是只给一个笼统的总分,而是分成报告内容及结构的合理性、语言表达清楚性、内容难度及创新点等几个维度来评价,并且打分之后所有的论文都在群里分享,帮助学生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邱利民希望从学生的成长需求出发,从每一个细节出发,帮助学生从知识、方法再到思想的全方面提升。为了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2008年邱利民的“低温之舟”课题组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建立了学生交流互访的长期机制:UW-Summer School。他每年请威斯康辛大学的老师来浙大开课,每年暑期两校学生同堂上课、交流、活动,一做就是12年,学生们不仅得以切身体会国际先进的教学模式,还建立了长久的国际交流纽带。这个项目也成了浙大国际合作“请进来”的金名片

如何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邱利民从2009年起给学生布置“六个一”寒假作业:精读一本好书;了解一所国内外一流高校;观看一部政论专题片;拜访家乡一位家庭困难人员;深入走访家乡至少一家单位或企业;代老师向父母问一声“新年好”。这份作业随着他育人岗位的调整,从低温所、能源学院延伸到了竺可桢学院,又覆盖到了求是学院每年五千余名大一新生。 

 

今年寒假,其中的一项“给家人做一道菜”引爆了朋友圈。蓝田学园的姜丰“全副武装”给家人炸油条,云峰学园的袁梦瞳亲手为妈妈煮了一碗长寿面……“给家人做菜,既是很好的劳动锻炼机会,也是有效的家庭沟通方式,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爱和感恩,这也与浙江大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理念相一致。”邱利民说。 

 

“积极而正确地思考、乐观而坚定地行动”,这是邱利民对于知和行关系的回答,也是他多年来在不同工作岗位上践行和传递的理念。 


 


 



从“父爱”出发,

送上学术嫁妆五件套”


 

浙大求是特聘教授、德国洪堡奖学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无疑这是一份光鲜的科研履历。然而,在邱利民心目中,科研是为育人服务的,以自己的科研学识、经验教训来帮助学生们在学术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是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2015年5月,能源学院毕业的植晓琴博士被授予了卡尔林德奖(Carl von Linde Award)。这是国际制冷学会授予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最高荣誉。植晓琴读研期间的导师正是邱利民。巧的是,邱利民曾于1999年获得这一奖项,而且是第一位获得该奖的中国学者。 

 

植晓琴说,培养学生,邱老师很舍得下功夫,不仅尽力为学生提供优质的科研硬件资源,还长期邀请多位专家来访问交流,使大家掌握本领域最新进展,走在学科最前沿。“邱老师积极联系国外机构,送我们到美国和德国一流的低温实验室开展合作研究,有这样好的学术平台,我们的液氦温区脉管制冷技术研究才获得了突破,我也因此有资格参选国际制冷学会的奖励。邱老师常说,学生能成才,就是他最大的满足与鼓励。”目前已在能源学院工作的植晓琴也在恩师的潜移默化下,立志献身国家的教育事业。 

 

毕业于能源学院的王凯博士也把邱利民教授视为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位导师。“无论在我的职业还是个人成长上,邱老师都给予了极大帮助,他的热情、执着、创造力和乐观精神无不深深感染了我。我记得本科时在邱老师的《低温制冷机》课堂上,正是因为他的鼓励才促成了我的第一个专利。
 


 

2012年,邱利民领导的“低温之舟”团队入选了浙江大学研究生“五好导学团队”。学生们有时候会开玩笑说,邱老师外表年轻得就像小伙子,内里却是一位“老父亲”,把学生的方方面面都考虑周全,简直是“操碎了心”。 

 

比如,为了学生今后更好的发展,他精心准备了“学术嫁妆五件套”:信息素养培训、面向对象写作、专利写作方法、CFD 模拟方法和PPT实战训练,希望学生在毕业前,能掌握这些终生受用的本领。 

 

邱利民告诉学生,和人一样,论文也有“胖瘦美丑”。“好的论文应该是‘沙漏’型,最上面的介绍和最下面的讨论是大头,中间的研究方法和仿真结果是小头。就好比一座游乐场,往往要在门口造一个大广场才能把感兴趣的人吸引进来。” 

 

这样的“金句”还有很多:Word与Work就像是双螺旋结构;论文主体就是“讲故事”,要说服别人,首先要说服自己;参考文献也决定了论文的档次,要用他人的文献衬托你的价值;用“X光”看摘要,你会发现摘要其实是“三段论”…… 

 

写作是伴随终身的重要能力。也许有人会说,这不需要大学老师来教。但既然是学生的实际需求,我就愿意花心思去做。”邱利民说。 

 

从教至今,邱利民已经培养了100多位研究生,其中有好几位在30出头就当上了首席科学家,“比我还要厉害呢”。邱利民说,教育是一项长功远利的事业,只有对学生充满了爱,才能称得上是一位好老师。 


 

图片

▲培养的博士生包士然荣获美国低温工程大会优秀学生论文奖,包士然还于2019年荣获国际制冷学会青年奖卡皮查奖。

 



从“创新”入手,

做学生的心灵好朋友
 

求是学院的学生都是大一新生,如今更是以“00后小鲜肉”居多。如何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更好地开展育人工作呢?邱利民积极创新低年级本科生的教育教学手段,努力做学生的心灵好朋友。 


 

“许多年以后,我们注定还会时常想起,大学里那些奋斗的日子。学习成绩好、绩点GPA高,无疑是当时非常值得骄傲和庆祝的事。毕业五年、十年乃至二十年后,真正值得骄傲的也许不再是当年的学习成绩,而是我们学习和思考能力的提升。” 

 

这是邱利民写的题为《成绩好,就是会学习吗?》的文章,发布在“求是学院”公号上。到求是学院工作后不久,邱利民就开始在学院公众号上连载“院长家书”,用跟学生拉家常的口吻,从学习和生活的各个角度分享他的见解,内容涉及时间管理、学业提升、有效阅读、阳光运动等各个方面。他把学生看作他的孩子,希望用心思考的文字,哪怕是一两句话,能对孩子们有所启发和帮助。 

 

“没想到在大学还能收到老师给学生写的信,跟我们说掏心窝的话。也许现在我还不能理解邱老师的每一句话,但我在遇到困惑的时候会时常回味,细细琢磨。”求是学院学生杨争辉说。 

▲组织创建国内首个本科学生专业节

 

为了帮助学生们更清楚地认识各个专业,在邱利民的牵头组织下,国内首个本科学生“专业节”应运而生。在大型专业博览会上,学校30多个专业院系通过实物展示、学长介绍、师生互动等方式,全方位展示其专业优势、特色和最新学术研究成果。除此之外还有专业宣讲会、实验室开放日和线上逛专业等活动,帮助即将面临主修专业确认的大一学生了解学校和专业,开拓学生专业选择的视野和格局。 

 

邱利民认为求是学院的重要职责就是让学生们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希望学生有更广阔的视野,看到“利他”不仅对他人有益,对自己也有益。那些能影响他人、能为社会做贡献的学生才是他心中理想的求是学子。在他的倡导和组织下,学校创建了国内首个本科学生“生涯规划节”,帮助低年级学生尽早明确目标,明确发展路径,用正确的方法行动。 

 

持续完善国内首创的新生养成教育MOOC,送给每位新生一款浙大定制版的大学学习生活的“导航仪”GPS;开设“求是通识讲堂”,帮助学生见识世界各地的“大牛”;开发《时间管理-方法、原则与实践》系列讲座,新生家长慕课、为学生解决成长的烦恼……邱利民的创新实践像一把把火点燃了学生追求卓越的火种。


 

 

“学不厌、教不倦。”邱利民把育人工作比作一场“马拉松”。他目光坚定地说:“我最擅长和喜欢做需要长期坚持的事。”显然,他对这场“持久战”充满信心。
 

文字记者:吴雅兰

摄影、视频:汪晓勇 | 部分图片来源于受访者本人

今日编辑:浙江大学微讯社 施亨妮 | 芷凌

责任编辑:李灵

 

转载于“浙江大学”微信公众号